《河山传》:塑造一种时代内心和精神的容器

01-11 09:16

《河山传》作为贾平凹最新的小说,打开了农村和城市的叙事空间,以改革开放以来的时间为经线,以商人、企业家、农民、政府官员等组成的人物人生故事为纬线。,描写了小人物命运与国家宏伟发展历程在40多年变迁时代下的互动与交汇。


《河山传》的写作结构,隐约有《左传》、《资治通鉴》等编年史书,还有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的痕迹。小说开篇,时间的幕布拉开,空间在读者的视野中逐渐进行,形成了编年史上独一无二的“场景”。这个“场景”也是文学场景,即贾平凹创造的“文学场景”,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生活的长卷。《河山传》时间线索中的“日常感”也从对饮食及其场景的描述中展现出来——饮食作为人们生活的物质基础,承载着大量的信息。


《河山传》


《河山传》中的饮食描写呈现出社会发展和人物生存的状态,不仅是连接故事情节、促进剧情进化的道具,也是小说人物生活的组成部分,展现了饮食和饮食背后的深层内涵,复制了人物的情感,使小说人物生动、立体、多面,也体现了时代的社会风情和地域文化。


根据文本整理统计,《河山传》中饮食与饮食相关场景的描述 108 二万多字。"河山",河就是洗河,山就是罗山。青春期的洗河是个顽劣任性的人,“洗河让娘不省心,娘想把洗河认给灶神。“灶神,又称灶王、灶王、司命真君,在中国乡土神谱系中,灶神是执掌饮食的神,也被视为家庭的守护神。在小说中,饮食显然有不同的含义。


在崖底村人熟悉的教师文丑良宿舍里,年轻人围炉喝茶的场景描写更为生动。文丑良是农村知识分子形象,才华横溢,个性介绍,20。 世纪 90 那年冬天,许多崖底村的年轻人来到他的宿舍,闲散。面对城市的巨大变化,农村青年表现出不知所措。作为农村知识分子,农村教师文丑良对农村、城市乃至世界的思考,在深夜喝茶的场景中表现出来。思考自己的未来,面对世界变化的恐惧和探索,正是中国农村底层人民在改革开放之初的真实处境。小说高潮部分,洗河央求文丑良为尚未建成的秦岭别墅写赋。深夜,文丑良趴在棚子的床上,写着带有地方风味的烤串,让两个人物在繁华的秦岭别墅里与家乡联系在一起,也让读者想起了悬崖村小学宿舍里寒夜煮茶的闲传。贫穷和繁荣的变化出现,就像梦一样。


《河山传》对饮食的描述还原了 20 世纪 80 时至今日,西安城的风土人情。小说讲述了罗山去城河喝茶听秦腔,上承罗山和洗河打配合处理翠花路房地产管道问题的描述,下启了洗河帮兰久奎处理祁志宝勒索老领导的棘手故事的叙述。这个描述看似闲笔,几笔却描述了西安市场的生活场景,点染了罗山的日常生活,描写了他具有浓厚西安地域特色的娱乐爱好。罗山的娱乐爱好也不同于好朋友兰久奎的生活兴趣。他对熟悉城市底层市场的世界了如指掌,对《荒山泪》的戏剧有情感共鸣,倾诉古代底层人的辛酸。显然,他有自己的同情心和同情心。


插图为《河山传》


罗山的饮食有草根出身的痕迹,“一进县里的酒店,就说要喝酒吃烧鸡。"他是改革开放之初成长起来的企业家、商人,做事豪爽不乏诡诈,又有些出身底层的朴素。他善于寻找味道,能找到西安城最时尚最奢侈的食物,然后被邀请人喜欢,吸引人,但他并没有被复杂的食物所感动,保持着简单的饮食取向。这位看上去朴厚宽仁,从未有过大凶大恶的企业家,却被坠楼的女子砸了头,横死在哑镇,这让读者读起来不可避免地感到惊讶。为什么要为罗山设定这样的结局?这部小说试图引导读者从普通的角度来评价罗山的成败,更多地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待他的生死。


《河山传》是大时代小人物的传记,饮食反映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洗河女孩和洗河女孩争论先吃有疤痕的红薯还是先吃没有疤痕的红薯,写下洗河女孩面对食材的懦弱和卑微,害怕食物消失,而洗河女孩有更自信的选择。洗河娘在洗河生日那天擀面条,把母爱揉进面条里,可她却突然一命呜呼,时过境迁的幻觉让人感觉到生命的脆弱。小说讲述了农村葬礼习俗和各种各样的人的个性:乱七八糟地争夺食物的人,对维持秩序的80岁老人大喊大叫,带着一瓶酒偷偷溜走的肖吉民...在这样的场景描述中,生命短暂的紧张和现实的荒诞让读者感到惋惜。


贾平凹对每个角色的喜恶并不明显,他的态度只是隐藏在文本之后。由于他认为,“观念随时都会改变,事实才会长久。后者的方法只呈现事实,细读细品则有不同的味道,如古镜,越擦越亮。《河山传》采用了编年史的方式,它必然是一些事实的呈现,它的叙述也必然是平静的。“看完小说,你可以感受到隐藏在小说叙事背后的作者对生活和世界的感受。人不会突然来到这个世界,突然离开,若隐若现。


《河山传》描绘了超过一百种饮食,其中有三四十种,这些食物本身也有丰富的内涵和寓意。爆米花在《河山传》中起着线索作用,爆米花机与爆米花连贯起一系列人物和情节变化。爆米花机的漂泊意境代表着小说人物的命运。随着寻找失去女儿的建筑,爆米花机四处漂泊。洗河也是因为遇到了楼生茂,学会了爆米花的技巧,从农村带着爆米花机游到了西安城。因为爆米花遇到了罗山,罗山收留了洗河,还是因为罗山爸爸爱吃爆米花。罗老爷子也是城市里的流浪者,对爆米花有着执著的痴迷,同时也有着对乡土人情的坚持。爆米花的情节也与罗山、兰久奎等众多人物有关。这种有流浪意味的食物,有着小说人物对当地食物的回忆和依恋,也是游走在城市孤独焦虑时的安慰。当花屋遭受大洪水时,爆米花又成了救命的食物,极具代表性。


插图为《河山传》


两个广西人出现在《河山传》中,于是,广西吃到了《河山传》中的陕西。这部小说描绘了广西的两种饮食。一种是“酿造”。无肉的酿菜看起来清冷,在异乡孤单而孤单,就像农村远离家乡谋生的人一样。有意思的是,广西贺州的“酿造”本身就是客家菜,客家是中国最大的流动民族部门之一。“酿造”是在异乡漂泊的食物。而且第二种广西饮食油茶,却“物离乡贵”。广西油茶给呈红带来了商机,她通过油茶与商界朋友相处。油茶是广西侗族和瑶族的饮食。它是一种随侗族瑶族人在山里游荡的饮食,从岭南漂泊而来。这种最接地气的含有南方巫医色彩的饮食,已经成为小说中西安城商业娱乐的奇迹。


兰久奎淋了雨,得了肾炎,入城住院,洗河服务。“兰久奎和杨姨注意吃饭。他们必须有营养和味道,所以他们改变了他们买的烹饪和小吃。只有汤,有鲫鱼汤、乌骨鸡汤、莲子肚丝汤、燕窝雪梨汤,都不一样。“花房里有两种食材,一种是当地简单的蔬菜和蔬菜,另一种是奢侈的“高端食材”。贾平凹在小说中没有主观判断花房里的这两种食材,更多的是因为不同的食材,人物的心理变化和矛盾冲突,人物的命运轨迹在小说中逐渐显露出来。罗山在花房里邀请了三位主任,他们极其豪华,他们的主人很开心。通过对食物和烹饪的描述,他们描述了这场官方和商业联系的宴会的放纵和腐败。对于角色不加臧否,而犀利的分析就在于对饮食的叙述。


《河山传》对饮食和饮食场景的描述具有语言美感,通常只有几个字,写出食物的制作过程、色调和味道,让人口齿生津。这对于理解《河山传》独特的地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小说描写饮食,以饮食为媒介,呈现乡村魅力和人物情感;以饮食和相关场景的描写,描写了复杂的人际关系,人情淡薄,人情温暖温暖,全方位呈现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世界的人心。小说对饮食的描述崇尚干净、自然、简单、美味的饮食,反思人们饮食中的奢侈、贪婪和暴虐,这也延伸到对物质主义的反思。读完《河山传》,读者对饮食感到敬畏,珍惜日常饮食,尊重与饮食相关的人、动物和器皿,珍惜我们这辈子遇到的时代。与此同时,通过对饮食的描写,小说完成了对人性的洞察和深刻的揭示,似乎传说中的《河山传》具有形而上的思想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河山传》有很大的解读空间。


描述了《河山传》 1978 贾平凹描述了一个时代的记忆,真实地描述和再现了这个时代的物质世界,这是对人性、命运和命运的深刻探索和细致描述。小说中的每个角色,都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和偏好。假如把每一个角色与各自的食谱相对应,就会发现,饮食反映了人物的性格、成长过程和社会角色,也反映了他的生活节奏。若将一一对应的人物和食谱混淆,对小说进行深度阅读的读者仍将很快正确地排列组合。"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兰因絮果,必有来因”,这颇具禅机的“佛曰”也具有深刻的社会学意义。


贾平凹


贾平凹说:“所有的文学都可以说是在传递经世的经验,应该是天心,应该是人们所期待的。既有对宇宙、历史、生活的理解,也有对个人、生存、爱情的悲伤和喜悦的叙述。“他的文艺创作生涯已经50多年了,就像古代民族背诵传说的吟诵诗人一样。他是这个民族时代的文学叙述者和解读者。他一直用文字描述中国人在这个时代的记忆和物质印记。他的叙述是给那些曾经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人听的,也是给那些仍然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听的。他还想告诉未来的人。在这个时代,他正在为未来的人们记录故事。在《河山传》的后记中,贾平凹说:“这样写行吗?那是我早上醒来时最常见的自问。假如五十年,甚至一百年后还有人读书,他们会怎么读?能不能读懂,能不能理解,能不能理解,能不能当笑话,把它当作废物?“用文学记录自己的时代是贾平凹评价的使命。他用文字记录这个时代的形象,将时代生活的世界还原给读者,让读者感受到这个时代的氛围、情感和情感。


"《河山传》讲述了四十年的生活。在过去的40年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切都在发生,比如一条河下,波涛汹涌,河岸崩塌,房屋倒塌,但海峡两岸发生了变化,滋润了更多的土地。这个伟大的40年过去了。回过头来看,我们是怎么来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有哪些故事,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故事,有哪些困难,人性有哪些表现。我认为在我的创作中,有一部集成的作品,这就是我写《河山传》的意义。“显然,贾平凹写《河山传》是从为人民传播开始的。”当一个人的命运和时代的命运在某个点上交叉时,他可以写一些东西,他写的个人命运是时代的命运。书名之所以叫“河山传”,就是这个原因。"


《河山传》中的西安和西安周边的农村,既是《河山传》的真实地理空间,也是文学空间。这个文学空间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器皿。小说中关于饮食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场景,复杂的人物关系,都生动地生活在文本中。这个时代能给后人留下什么?这是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执念。


就像一个充满饮食的容器,贾平凹在一个时代为我们民族创造了一个内心和精神的容器。这里有这个时空的人心,也有作家默默的理解和反思。正如贾平凹所说:“文学使现实进入历史,更准确、更有意义。”


(作者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首席编辑)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