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春节离不开这一口,看着就馋了!
带鱼是一种美味的食物,充满了北京人童年的记忆,充满了浓浓的新年味道。节假日,北京其他人的餐桌上没有鱼是活不下去的。家里有亲戚朋友,炒几个菜,端上一盘鱼。气氛和喜悦就更不用说了!
带鱼出现在三年的自然灾害困难时期。当时一种尖嘴尖牙、银白细长、带状的怪鱼出现在国营菜市场。大家都叫它“带鱼”。
你可能不知道当时带鱼进北京的时候,喜欢的人不多。因为鱼的意思是每年都有很多,北京人吃鱼的时候注意有头有尾,要求外观好,所以要掐头去尾,切成段的带鱼不能上桌。
当时老北京人对黄鱼、偏口、对虾等海鲜情有独钟。鱼经常吃鲤鱼、鲫鱼、瓜子、鲢鱼、草包等。,而且他们不喜欢带鱼。
为了推广带鱼,当时的报刊电台想尽办法介绍带鱼的做法和营养。一些餐馆率先推广带鱼的菜肴。带鱼毛的边缘少肉嫩,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海鱼。这是节日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家常菜。
有些人刚买带鱼的时候,还和邻居一起研究带鱼外面那层银白色的物品是油还是鳞,要不要刮掉。
有一段时间,物质极度匮乏,就是条件比较好的家庭。有钱的时候也买不到东西,因为是限购,也就是在菜市场的鱼桌上看不到“带鱼”。通常,除了干臭咸带鱼,北京四大菜市场之一的崇文门菜市场卖鱼的柜台就是干海带。
这种“咸带鱼”是做出来的。买的时候要用水泡洗掉上面的盐粒。吃饭时,一般切成段,在饼铛上倒一些油,把咸带鱼两面煎。
只有到了假期,你才能用副食本限量买到一点带鱼,这样你就要一大早就买了。天冷了一会儿,人就冻透了,跺着脚排着长队,赶上什么就是什么。
一般带鱼一毛五一斤,两毛五是最好的带鱼,俗称“板带”。三毛八是最好的银色,鲜艳,一般不能碰。即使你真的遇到了你,你也会抄袭它。
北京人爱吃正宗的国产舟山带鱼,这种带鱼虽不宽,但肉嫩,瓷实,有咬劲。进口的宽带鱼看起来很漂亮,又宽又厚, 但是味道不好,肉囊,不筋道。
但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北京待久了,你很难看到国产带鱼。改革开放初期,《钓鱼法》还没有颁布,沿海地区大规模打捞,使得鱼越来越少。因此,市场上出现了“进口”带鱼,这实际上是我们自己做的。
几年前,北京有两种大型冷库,一种在海淀,叫做“西冷”,另一种在丰台,叫做“南冷”。20世纪80年代初,西冷的领导人非常有远见。他们买了一艘法国废弃的客船,改造成了一艘冷藏船。他们被命名为“京冷一”,出海捕鱼。从那以后,西非带鱼和西非黄鱼放在北京人的餐桌上,然后就有了“京冷二”、“京冷三”的规模逐渐开始扩大。这样就使北京人家的饭桌变得丰富起来。
带鱼的肉又嫩又好吃,吃起来又棉又香。此外,它的刺很少:鱼中间只有一根鱼骨,除了两边有刺,方便采摘,鱼可以放心给孩子吃。带鱼的吃法有很多,比如炖带鱼、炸带鱼、糖醋带鱼等等。炖带鱼是家里最常吃的。
把带鱼买回家收拾好,摆好调料,用蜂窝煤炉慢慢炖。老北京人做鱼爱用醋,除腥提鲜,多放醋香才出来。
哪个炖带鱼可以瞒不过街坊,因为巷子里全是炖带鱼的香味。
带鱼在炉子上炖了几个小时,骨酥肉烂,连刺都可以吃,酥香鲜嫩,吃起来心里暖暖的。
现在还有一种吃法,就是“煎饼卷带鱼”。这条鱼做的连骨带刺都酥了,加在煎饼里连骨带刺都可以吃。我是用高压锅做的。我先把带鱼炸了,把调料放在压力锅里,然后放鱼,加水,盖上盖子,盖上压力阀,三个半小时。
以前,任何餐馆都不能带鱼上桌。即使是那个时代的小餐馆也没有这道菜。今天不一样了。餐馆里有,餐馆里有。花样很多,吃带鱼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又要过年了,咱们炖点带鱼回忆一下童年的味道,回忆一下美好的童年。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