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涌入制造业后

07-10 20:48

文|无花果


到2023年毕业季,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天平逐渐向制造业倾斜。


根据《牛客2023年春季校园招聘白皮书》,2023年春季招聘学生中,智能制造行业本科生占比18%,硕士生占比26.1%。同样,在今年的春季招聘中,新能源汽车公司比亚迪招募了惊人的3.18万人,成为一些应届毕业生眼中的“救命稻草”。


而且这些选择“入厂”的应届毕业生中,也有不少文科生。


近年来,具有人文社会科学背景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越来越倾向于成为“拒绝高发地区”。同时,制造业的一些文职岗位,如项目管理、质量控制、供应链管理等。,可以接受这些因专业和技术背景不限而受挫的文科生。


然而,文科生在涌入制造业后,通常会面临与过去经历完全不同的工作,不得不在漫长的磨合期内抵制“水土不服”。


随着又一个毕业季的到来,他们仍然在去与留的摆动中,重塑了对制造业的认识。


「打捞」


"一点也不像。"


在一家汽车制造商做了一年的供应商选择后,筱雨越来越意识到这份工作与他以前的专业有多脱节。


她的职位被称为“供应商质量管理工程师”,负责监督、管理和解决供应商零部件在新能源汽车进入量产阶段之前出现的质量问题。


她去年毕业于一所985学校的新闻专业,并非部门唯一的文科生,这里还有学习国际贸易、物流、历史、哲学的应届毕业生,"专业与职位无关."


筱雨把自己比作“夹在中间的麦克风”——把零件的问题传递给外部供应商,然后把供应商的话传回内部,从早到晚不断沟通对接。


许多时候,她和同事还要到全国各地的生产基地出差,驻厂跟进,直到零部件质量问题得到解决,不影响大规模生产和售后。


当我第一次收到这份工作时,我的室友曾经嘲笑她:“我没想到你会成为一名工程师!”虽然一年过去了,但她仍然很难相信自己作为一名文科生会被别人称为“x工”。


园内停满了新能源汽车(受访者提供图片)


在学生时代,这是从来没有想象过的,而一年前,她只是被动地卷入了制造业的洪流。


2023年春季招聘期间,筱雨参加了公司在母校举办的大型线下面试。数百名来自各专业的毕业生挤在教学楼的大厅里,希望有机会被选中。


与选择相比,筱雨更愿形容这是一场“打捞”:“(面试结束后)HR会把合适的简历发给公司内部的招聘群。如果任何部门想要,或者任何部门缺人,都会在一堆简历中‘捞’人。如果最后没有人‘捞’,说明你已经通过了。”


这样做的结果是,一些毕业生可能会被“捞”进一个与志愿者职位完全不符的部门。


新闻专业的筱雨直到参加了“质量部”的面试,才知道这个部门并没有做品牌推广。在此之前,她从未接触过“质量控制”的概念。


她曾经问过部门领导,这个岗位的文科生能做什么?对方对她说:“有能力,我们有很多文科生。”所以她想,既然他们都觉得自己有能力,那就自己试试吧。


虽然职位并不局限于专业,但与过去的经验脱钩,仍然让筱雨度过了漫长而痛苦的稳定期。


当她进入公司大约三个月后,她不知所措地想:“我什么都不知道。我怎么能工作这么久?”她经常觉得自己在“假装别人说话”,因为“有时候我不知道这些专业词是怎么从我嘴里说出来的。”


频繁出差,随时随地打电话,在车型量产阶段加班,也完全消耗了工作之初的一丝热情。在过去的一年里,她不想做很多次,但她打开老板的直接录用,刷了刷,放下了这个想法。


"如果你不这样做,你还能做什么?"当时,这份工作是郝雨春收到的第一份工作,几乎被视为她的“救命稻草”;而且现在,即使有一年的工作经验,在她面前仍然没有第二条清晰而合适的道路。


有时候,筱雨会对自己目前的职位和待遇产生一种隐秘的感激和感激。“如果不是(招人的时候),我们文科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肯定很难进来。”


而且这种机会很难留给下一届文科生。


从领导和同事那里了解到,今年秋天,部门可能会缩小录取人数,而且只招收985人。、211学校理工科专业毕业生。


"这个群体都是对口的,一进来就把我们‘秒’了。"在同事之间的笑话背后,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压力。


但是筱雨并没有感到焦虑,只是默默地等待着“真的做不到”的那一天。


「改造」


"要做好再读一遍大学的心理预期."同事们在公司培训学习的时候告诉王澄。


那时候,她刚刚在秋招中经过四轮面试,最终进入上海一家动力电池制造企业,成为海外单位的项目负责人。


对于项目主管来说,王澄并不陌生,但是在制造业做项目主管,是她从未想象过的方向。


在大学里,她主修德语,大三学生去德国交换了一个学期。回国后,她考研失败,选择了就业。我身边的学生有四分之一是研究生,四分之一是出国,但他们没有继续学习小语种。剩下的分散在广告、银行、教育培训等行业。


选择进入制造业的王澄算得上是其中最特别的一个。


对大多数人来说,文科生似乎很难接触到制造业,仿佛有一座天然堡垒。但是对王澄来说,对应本科专业或相关行业的局限性强,发挥空间小,她更希望打破这一堡垒。门槛比较低,第二外语是项目主管的加分项,正好给了她这个机会。


与一些随波逐流进入制造业的文科生不同,王澄本人对新能源行业的工作非常感兴趣。另一家传统的日本企业制造商向她扔橄榄叶。她最终选择了现在的新能源企业,开始与从未接触过的电池打交道。


刚进公司前三个月,纯文科出身的王澄一直在接受电池相关知识的培训,抛开项目负责人的身份,从最基本的理论出发,就像“进行了彻底的适应行业改造”一样,了解一个电池是如何生产和发电的。


掌握理论知识后,公司组织学校招生,参观生产线进行培训。过去提到制造业的生产线,王澄也会想到尘土飞扬的工地,但当她穿着无尘的衣服进入车间时,她被眼前宽敞明亮的空间和整齐的生产线所震撼。


由于电池生产对环境的要求很高,工厂几乎一尘不染;与此同时,在后端安装阶段,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机器已基本取代了人力。


新的环境和从未接触过的东西给王澄带来了极大的新鲜感,但是工作中的挑战也随之而来。


试用期结束,转正后不久,领导决定让王澄单独接手一个项目。她的第一反应是:“认真吗?”


作为项目主管,她必须了解项目和产品的具体内容,然后参与项目的检查甚至决策。在频繁的项目会议上,她不得不与对面的外国客户沟通,了解他们对产品的讨论(通常是英语)。这对她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但她在这个过程中确实学到了很多。


今年7月,王澄正式入职公司两年。虽然长时间的项目周期有时会让她感到无能为力,但她已经逐渐开始了这项工作。“不要说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解决,至少你可以在一些板块做你自己的工作。”


许多时候,她往返于上海总部和江苏的生产车间,感觉自己真的成了制造业这艘大船的一个齿轮。


这也得益于这家新兴制造企业年轻化的团队和接近外企的氛围,让她作为部门里唯一的文科生,不会感到太大的压力和烦恼,也不会被自己的本性所压抑。


自从加入公司以来,王澄一直在小红书帐号上发帖记录自己的日常工作,标题叫做「文科生在制造业中摸爬滚打的旅程」,所以引起了不少关注。


之前有个同样学小语种的女生私下和她聊天,在她的推动下加入了这家公司,但是最后没能适应这份工作,很快就选择了辞职。


不幸的是,王澄也觉得有点幸运——给自己这个本来就不那么对口的齿轮,可以适当地嵌入制造业这艘船的零件。


「祛魅」


没有等到过年,李骁下定决心离开只有8个月的公司。


22年底考研失败后,他不确定是否继续学习。他匆匆进入了明年的春季招聘,最终“落地”了这家位于深圳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


虽然在深圳,但是公司所在的坪山区属于地理上的郊区,离市中心要坐一两个小时的地铁才能到达。


每次从外地出差回来,李骁都会在“深圳坪山站”下车,然后转到独特的轻轨“坪山云巴”。这个郊区的平台也是他最熟悉的地方之一,除了公司和家。



从流程往外看,可以看到园区内的高层建筑和轻轨轨道(受访者供图)


由于位于偏远地区,公司原本提供住宿,「这两年招了太多新手,宿舍已不够用」。他选择每月领取1000元的房补,与周围的其他人共用。


2023年,仅在学校招聘规模上,李骁所在的公司几乎超过了其他造车势力的员工总数。“人多”是入厂第一天的直观感受。


不仅有大量的新老员工,还有无数的供应商和经销商,在这个巨轮般的造车厂外,李骁需要经常与他们接触。


虽然身处市场营销部门,但入职后这才真正意识到,自己所做的其实是一个偏管理的职位,管理的就是公司下面的汽车经销商。


因为他很难总结自己的工作任务,"太多也太杂了"——不仅要对接不同地区的经销商主管,对来自不同经销商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还要向他们传递总部的数据和通知,在新车上市的时候还要在商场等地举办一系列营销活动。


李骁是新闻专业的本科生。在他的认知中,更符合专业的内容制作工作,比如宣传运营、活动策划、媒体账号管理等。公司也有部门主要负责这些工作,但不幸的是,他不在。


近年来,以新能源为代表的快速发展的制造业颠覆了年轻人的认知,留下了新的印象。起初,李骁对这个行业也很感兴趣,也很有想象力,但工作一段时间后,他的热情迅速消耗殆尽。


刚开始工作时,文科生李骁没有经历“循序渐进”的行业学习过程,而是直接接手了一些数据和需要管理的内容。因为“部门内很多工作并列琐碎,很难给人一个从基础到高级、从边缘到核心的过渡期。”


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让他痛苦的是背后繁琐的过程。几乎每一步都要向领导请示审批。“有时候我花时间准备活动,找领导签字,就像国企一样。”


他觉得自己正在经历一场“祛魅”——正如这两年人们对大型互联网公司的“祛魅”一样。


“虽然新能源很受欢迎,但一些所谓的大公司与他们想象的不同。”他说:“它仍然是一个传统的制造业(公司),而不是那么高。”


工作半年左右,预期和现实的差距让李骁考虑辞职。在他看来,他更适合做一些可以输出内容的工作,或者继续学习,而不是陷入繁琐的社交活动。


“既然这段经历对未来的规划没有用,不如节省一点时间重新开始。”2月初,正式离职的李骁从熟悉的深圳坪山站坐火车去河南老家,准备回二战考研。


这次,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放松。


外部环境起伏不定,很难说这是否是一个正确的决定,但是李骁认为,他至少给了自己第二次选择的机会。


(文章中的筱雨、王澄、李骁都是化名)


36氪金安徽·新生活Lifestyle-重新认识这个年轻人。

新生活Lifestyle是安徽36Kr打造的一个新渠道。它专注于年轻人和他的独家故事。从目前的热点趋势出发,我们可以看到新浪潮下的生活方式和背后的情感体验,带你重新认识这个年轻人。


若您希望得到安徽36氪的报道,请将您的需求发送到指定邮箱:anhuizhan@36kr.com,或者拨打13665694581,微信号:sco113_w,我们将在24小时内回复。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