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用到公共,两个春节晚会看小红书社区的变化。

02-14 11:33

作者 | 钟艺璇


昨天晚上,一个热搜突然在小红书爆炸,“谁能分辨出撒贝宁和机器人”?


元宵节晚会上,“人形机器人”撒贝宁穿上东北大花衣,走着八字,再次与春晚走红的机器人携手上台。人机互动带来的奇妙感受瞬间让撒贝宁和机器人同时登上各大社交平台热搜。


以小红书为例。早在不久前的春晚,机器人东北秧歌节目《秧BOT》就成为了小红书中讨论最多的节目。作为2025年春晚最有纪念意义的创新节目之一,除了有趣之外,大家都惊叹于小红书,这可能是看到AI进步最直观、最近的时刻。


抛开普通的讨论,我们应该看到的重要变化是,人们开始下意识地在小红书上分享自己的情绪、想法和动态——在此之前,这个社区给外界的印象往往是有用的,那就是“你的人生指南”。春晚《幼苗BOT》出现的那一刻,几乎是同一时间,小红书的大量用户立刻用帖子分享了自己的所见所想。


昨晚的元宵晚会也是如此。除了“谁知道撒贝宁和机器人”之外,小红书还出现了大量的实时热搜,如“哪吒在央视晚会上制造元宵节”等。关于哪吒的开场舞和“哪吒打人,敖丙拉架”的帖子在小红书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另一个特点是,打开上述热搜,不同于KOL控制的其他平台——其背后通常凝聚着其在公共场所的权力。小红书社区的大量热门帖子来自UGC自发创作,内容并不复杂。可能是短暂的第一感觉,也可能是开放的话题讨论。与前者相比,它更加随机和真实。


有时候,这些随机讨论可以传播不同的观点。在昨晚的元宵节晚会上,一位用户在小红书中写下了自己对晚会小品《辞旧迎新》的分析。她看到了三代女性对共同记忆的不情愿和温暖,除了祖孙对家庭杂物的“放弃”态度。这种亲身经历的分析也让这个帖子获得了1000多个好评——虽然用户的粉丝还没有超过100个。


由于流量平等的社区特点,小红书的客户可以在积极的反馈下受到鼓励,从而获得良好内容创作的循环。这也是小红书成为2025年总台春晚独家笔记分享平台的原因。从官方数据可以看出,小红书今年春晚相关内容总互动超过14亿,产生了去年2.4倍的热门话题。



图源小红书


春晚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全体员工的仪式晚会,它自然带来的集体记忆和公共性也决定了每个人的讨论都可以超越“周边”的限制,这是一个自然流动在公共领域的大型交流场所。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互联网公司每年都会在春晚下注,或者创新、保留或者传播新业务,不同的公司项目也在每年的春晚运行。


所以,春晚也成了小红书走向公众的一次成功实验。近年来,小红书的公开性逐渐出现在社区内容中。小红书作为一个月活跃超过3亿用户的社区,其内容早已不局限于“有用”。除了旅游、美食、美容等。,二次元、游戏、娱乐等精神消费品类的内容明显增加。与技巧和实用性相比,它开始更像是一个发现兴趣、分享生活、传播热点的综合性社区。


关于公共领域的讨论从未消失。60年前,社会学家哈贝马斯曾经用“沙龙”来描述公共领域,但现在他认为新媒体的出现正在导致公共领域的衰退。哈贝马斯列举的观点之一是,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的模糊边界正在消失公共领域的包容性,信息茧房正在逐渐加重。每个人都倾向于退出一个屏蔽式的回声室,以聚集志同道合的兴趣。


我们很难确定小红书是否完成了公共领域的特征,但它已经试图走在公共领域的前列。在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观察中,“自由”曾经是重要的特征之一。当一个普通的社区成员愿意发声时,他/她的声音可以被听到、看到和感受到,成员可以在发声中体验到平等和尊重,这已经证明了小红书正在走向公众。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