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S井喷AI眼镜,中国厂商霸场,两个方向四大技术最火。
中国十大AI眼镜霸场,Meta不见了。
一切都可以AI,AI无处不在,深度爆走4万步逛CES。 在2025年之后,这是智东西记者最深的感受。
在众多AI智能硬件产品中,AI眼镜无疑是最受关注的一批。几乎每个AI眼镜摊位都挤满了人,参展商对产品体验的热情也很高。
在回顾我们看到的产品时,我们发现,热门的AI眼镜产品,被国内外科技媒体蜂拥而至,几乎都是中国品牌。
雷鸟创新、Rokid、李未可科技,闪极科技,莫界科技,未目科技,星纪魅族,引力视觉,逸文科技,INAIR,拥有VR/AR赛道的老兵,以及针对AI新机遇的年轻企业。
虽然AI眼镜对决的导火索是Meta第二代AI眼镜Meta RayBan的爆红,但是目前AI眼镜舞台上的聚光灯,无疑是打在了中国品牌身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CES中,我们没有看到Meta的爆款产品Meta RayBan,发布一年多,销量已超过200万台。据国外媒体报道,Meta今年也会有AI眼镜大招,三星作为手机巨头,在1月22日的旗舰机发布会上也有很大概率展示自己的第一款AI眼镜产品。
2025年的AI眼镜跑道,一定会成为百家争鸣、巨头与创业者亲身搏斗的战场。
很多在CES上惊艳亮相的AI眼镜背后酝酿着哪些关键行业趋势,AI眼镜的发展会聚焦哪些核心技术,国内很多AI眼镜厂商在CES上透露了哪些重要信息?我们将努力找到答案。
01.各种AI眼镜并驾齐驱,商品轻量化趋势突出
尽管今日跑道已经非常火爆,但不可否认的是,AI眼镜产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
至于AI眼镜到底是什么,目前的概念定义比较模糊,比如是否有显示功能,如何显示信息,是否有视力矫正功能。
看看这次CES上的各种AI眼镜产品,我们发现大致可分为AI眼镜和AI眼镜。 这两类AR眼镜。
当然,也有一些AI眼镜有显示功能,但它们并不是通过AR显示的,比如Halliday。 Glasses。
提到Gyges Halliday由Labs和moody联合打造。 Glasses,在这次CES中,中国AI眼镜也受到了海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在发展当天被各界外媒争相报道。
Halliday Glasses没有使用光波导这种技术来实现显像,而是使用一个类似于微投影的模块来直接将图像投射到客户的眼睛中。据悉,它使用了世界上最小、最轻的近眼显示模块,官方称之为“Digi Window”。
Halliday Glasses,来源:Halliday
这种视频显示方式的主要优点之一是隐私,可以实现“隐形显示”。显示的内容不会投射到镜头上,而是直接呈现在我们眼中。
另一类AI AR眼镜的显像方式主要是微屏。 光学方案显像,比较常见的是光波导方案,比如Rokid、莫界科技,星纪魅族。
Rokid Glasses,来源:Rokid
AR显示器的一大优势自然是显示效果更好,显示尺寸更虚拟屏幕。同时,手势交互等功能可以与一些戒指外设相匹配。当然,这种产品通常需要外部镜片来实现视力矫正功能,牺牲一定的便携性。
做AI 大多数AR眼镜制造商都有一定的AR产品和技术积累,并且坚定地认同AR与AI相结合的趋势,举例来说,Rokid和XREAL的高管们都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了“AR是AI的最佳媒介”。
相比之下,另一种产品是AI拍摄眼镜完全放弃了“显示”功能,这也是一种非常轻量化的AI眼镜,Meta是核心 RayBan是一种比较目标的商品,比如雷鸟创新刚刚发布的雷鸟V3、Metaa是李未可科技展示的 Lens 基于海外品牌loomos推出的View新产品、闪极科技AI眼镜。
来源:雷鸟V3:雷鸟
这类眼镜的核心主要是做好四件事:相机,耳机,AI和眼镜。相机是拍照,耳机是音频感觉,AI是各种智能感觉和功能,而眼镜则代表着轻便舒适的佩戴和视力矫正的能力。
它也是最接近我们平时戴的传统光学眼镜的一种产品。
但就重量而言,目前几乎所有最新一代AI眼镜的重量控制都比较好,大部分在35g到50g之间,甚至有AR显示功能的眼镜也是如此,可见。这一轻量化方向,适用于各种AI眼镜,也是当前AI眼镜迭代的主要趋势之一。
根据各厂商的规划,不同类型的AI眼镜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共存,因为不同的市场可能会有不同的倾向。例如,李未可科技在CES期间提到,带显示器和摄像头的AI眼镜主要在欧美市场推广,而带音频的AI眼镜则侧重于欧美以外的市场。
AI眼镜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同产品形式的探索还有不同的路线。对于不同类型的产品,厂商已经开始加大对R&D的投入,实现一些更实质性的技术突破。
02.对比Meta、超越Meta,中国AI眼镜加速追逐
Meta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曾推测,299美元(约合2192元人民币)的智能眼镜将成为未来的主流。正如他所说。,AI眼镜必须首先成为大众消费品才能真正铺开,而不是像以前的VR/AR眼镜那样只是爱好者和爱好者的选择。
上面我们最后提到的这种轻量级AI眼镜,最近接受了我们平时戴的眼镜,目前市场关注度比较高,也是扎克伯克未来提到的“主流AI眼镜”形式。
Meta深入分析各种AI眼镜制造商。、在对比Meta的过程中,我们也逐渐观察到AI眼镜优化迭代的关键方向。
Meta RayBan是一副好耳机,一个好相机,一副好眼镜,一个好AI设备。这四个方向是国产AI眼镜必须努力超越Meta。
Meta RayBan,来源:智物
但是当我们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发现这四个方向都可以归为一个大方向,那就是做好AI感觉,真正成为一副优秀的AI眼镜。
1、空间智能时代,拍摄能力成为AI眼镜刚需
为什么拍得好,为什么各行各业的轻量级AI眼镜还是减不掉摄像头?空间智能的出现和发展一定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视觉模型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AI认知世界的能力,而AI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必须像我们一样看到世界。
出色的拍摄能力,几乎成了AI眼镜的迫切需求。
比如在雷鸟V3的示范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6岁的孩子戴着AI眼镜可以直接获得和专业玩家下棋的能力,一个0经验的孩子也可以在AI的指导下完成调酒、冲泡咖啡、做美味的操作。
AI指导调酒,来源:雷鸟
与手机相比,眼镜解放了双手,大大拓展了AI的使用场景和范围。
当然,除了AI,AI眼镜还可以从拍照和视频的角度提供独特的价值:从第一人称角度拍摄,几乎成为各种AI眼镜厂商在宣传拍照功能时强调的一个层面。
AI眼镜怎样提高拍照感觉?各种做法总结起来也比较清楚,就是,烧钱做定制,做联合研发,深度联合调整,做全链路技术从镜头、传感器到芯片的优化。
雷鸟创新CEO李宏伟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他们已经在相机上投入了超过1亿元的R&D费用,比如专门定制镜头,以达到更好的FOV效果。
希望做好AI眼镜的拍照,R&D投资可见一斑。
2、AI眼镜技术迭代的重要方向是轻量化、微型化、定制化。
除了拍摄,音频感受的另一个特点也与AI息息相关。AI在通过音频传输信息时能否更好地保证隐私,减少声音泄露,纯粹收音,为AI提供高质量的信息输入,将是厂商优化的方向。
从视听体验来看,虽然AI眼镜受体积限制,音质无法与专业耳机相比,但相关音频元件的迭代升级也非常重要,从而提升用户的音频体验。
所以,制造商还需要定制音箱这一核心部件,从而在有限的空间和体积内达到更好的音频效果。
下一步我们先来看看“眼镜”这个特点,简单地说就是具有视力矫正能力,佩戴舒适轻便无额外负担。
对大多数轻量化AI眼镜来说,前者并不难,需要的是与博士、雷朋等传统眼镜厂商的深度合作。
而且穿着舒适轻便的核心还是零件的轻量化、微型化,比如在结构设计上选择更高密度的电池,更轻的转轴,更小的接触点。
莫界科技AI 参考AR眼镜设计,来源:莫界
很多人都用过Meta。 RayBan之后,都会觉得它有和苹果一样的细节追求,而这些细节背后,是大量定制零件的应用。
3、“AI眼镜不够”AI",如何跨越可用到实用的鸿沟?
最后,我们来看看AI眼镜的核心AI感受。
更有意思的是,在与厂商高管的交流中,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AI可能是目前AI眼镜最大的短板。
XREAL 去年12月,CEO徐驰XREAL 在One发布会后的采访中提到,他认为现在的AI眼镜都是AI智障眼镜,这意味着当时AI眼镜的AI感觉是“不过关”的。
在最近的雷鸟V3发布会上,雷鸟创新CEO李宏伟特别表示,当前世界上所有眼镜的AI功能,都只是“半成品”,目前要解决的是能用与好用之间的巨大差距。
目前,当主流AI眼镜通过视觉识别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时,平均响应时间高达4到6秒。虽然“可用”,但绝对不是“易用”。
关键在于如何处理信息。如果只是在眼镜内部转换,然后直接将信息转换成大模型进行处理,大模型需要在海量数据中搜索,浪费大量时间。
解决方案之一是在眼镜到大模型之间添加一个意图识别模型,在模型之前提前对信息进行分类,为合适的模型安排合适的内容,从而提高AI响应速度。但是,这种方法需要制造商和大型制造商定制R&D模型。
我们在整理过程中不难发现,假如只是从“具有相应功能”的角度来看,所有AI眼镜的AI能力基本上都是相似的:基于AI大模型能力实现的AI问答、AI翻译、AI搜索、AI导航、AI识物和各种功能。
但是问题在于,目前我们在展会上看到的绝大多数商品,并没有真正的量产落地,也就是常说的“PPT"发布,看到的演示也都是厂家准备好的Demo,真实产品的AI感觉是否“好用”,还有待后续检测。
03.结语:2025 AI眼镜对决继续,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2025年,注定是智能眼镜之战。在CES上,各行各业的中国AI眼镜玩家一方面要展示自己的肌肉,展示自己的产品和技术实力,另一方面也在观察趋势,把握趋势。对于中国AI眼镜厂商来说,CES的出现也让他们能够更广泛地接触外国市场客户,更好地了解外国市场客户的需求。
同时,在CES上霸场的中国厂商虽然在台上火药味十足,但在台下也是互相学习的对象。
举例来说,在雷鸟的新AI眼镜发布后,XREALCEO徐驰立刻发了一个朋友圈,称雷鸟V3是“目前国内最真诚的Meta” 在这波浪潮中,RayBan的假版也是第一个验证国内商业化闭环的版本。
当然,在他看来,打磨AI仍然是目前AI眼镜制造商最应该做的事情,目前的AI眼镜“不够AI”。
纵观中国AI眼镜制造商在CES上的行业,他们虽然在起跑线上略有落后,但是在产品迭代和技术创新速度上,确实足够拼,足够快,足够狠。
面对未来,“百镜对决”的局面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硬件、软件、算法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挑战。如果你想真正感受到AI眼镜,生态系统的竞争也可能成为AI眼镜发展的重要竞争焦点之一。只有硬件、软件、服务做得好,AI眼镜才能真正体验好。
本文来自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的“智东西”(ID:zhidxcom),作者:云鹏,编辑:漠影,36氪经授权发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