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创新创业生态发展蓝皮书

老板智库
2021-12-06
3分钟了解中国超级创客月

 

自2014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出“双创”最强音以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蔚然成风。

 

目前,“双创”已经成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在激发全社会创业活力和创新潜能、补短板、培育新动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1中国创新创业生态发展蓝皮书》基于大体量、多角度的行业企业专业数据,聚焦创新创业企业动态,从宏观角度描绘双创产业前景,并针对2021年重点产业赛道进行深度挖掘,产业亮点、发展风向一览无余。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新增创新相关政策102条,虽然比2020年的143条减少29%,但对创新产业的实质扶持力度却在增加。


具体来说,将达成以下两方面效果:


税费减免:预计4400亿元


2008年以来,我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为企业减免的税额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2020年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兑现减免税额达到3600亿元。2021年,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预计在2020年的基础上再为企业新增减税800亿元。预计总减免4400亿元。

 

来源:前瞻网、老板云智库

 

融资快捷:北交所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平台

 

北交所已于11月15日开埠,首批上市公司数量达到81家。北交所重点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及专业性强、创新动力足、有创新机制、具备科技创新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企业提供融资交易平台。

 

2021年8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第三批293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比2020年的1744家多出1186家。截至目前,我国“小巨人”企业数量已达4762家。

 

来源:中国政府网、老板云智库
 

以下是部分具体政策简介:


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


2021年11月6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明确要求:发挥创新平台支撑作用,发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产业创新、技术创新、标准创新平台的作用,加强对中小企业原始创新、研发成果中试熟化等方面的支持。健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推动科研大型仪器向中小企业开放使用。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发挥大企业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加强协作配套。引导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发挥创新带动作用,向中小企业开放技术、人才、数据等创新资源,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

 

大力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政策


2021年2月11日,财政部和工信部发布《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中央财政将通过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累计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重点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真金白银,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政策


2021年3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将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同时改革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清缴核算方式,激励企业创新,促进产业升级。这是今年结构性减税中力度最大的一项政策,预计可在去年减税超过3600亿元的基础上,今年再为企业新增减税800亿元。这将极大地鼓励我国制造业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预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企业更加注重科技创新。


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


2021年10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为了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出台了众多利好政策,如校内各类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面向在校大学生免费开放、鼓励各类孵化器面向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加大对创业失败大学生的扶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大学生创业风险救助机制等。

 

此次政策还加强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财税扶持和金融政策支持。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商业可持续原则对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金融服务,引导创新创业平台投资基金和社会资本参与大学生创业项目早期投资。

 

鼓励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政策


2021年1月13日,工信部印发《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旨在支持工业互联网实现技术创新与融合以及创新产业生态的推进。2021-2023年是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快速成长期,未来将会注重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培育工程建设,改变过去工业软件、工业控制系统等核心工业软件被国外巨头主导的格局,有助于国产高端工业平台和工业软件的发展。计划中提到要在网络、标识、平台、安全等领域一批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突破,工业芯片、工业软件、工业控制系统等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建立统一、融合、开放的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关键领域标准研制取得突破。

 

支持创新医药行业发展政策


在2021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具体来看,重点研发重大传染性疾病所需疫苗,开发治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等疾病特效药。

 

2021年来,我国各省份也积极出台各项政策,鼓励创新医药研发外包(CRO)行业发展。

 

支持材料创新行业发展政策


2021年5月31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发布《化工新材料行业“十四五”发展指南》,支持化工新材料行业技术创新,力争到2025年行业实现高端化和差异化,发展方式明显转变,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升。


而化工新材料同时涉及多个较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创新领域,在汽车、轨道交通、航空领域、电子信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医疗器械、城市建设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应用空间。


当然,除上述政策外,国家也出台了系列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生命健康、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行业创业创新的相关政策,预计未来会有更多行业和企业沐浴在支持双创发展的政策春风下。
 

 

创新指数首次超越日本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排名第12位,较2020年上升2位。中国创新指数排名自2013年起连续9年稳步上升,首次超越日本。中国在知识和技术产出上紧随美国,排名第4位。

来源:前瞻网、老板云智库

 

创新企业在创新产业中的地位上升


截止至2021年9月,中国专利发明446013件,数量已经超过2020年全年的440691件,国内企业发明专利量278458件,已经超过2020年的268366件。企业发明专利授权数量比2020年的60.9%进一步上升至62.4%,足以表明创新企业在创新产业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

 

资本市场更加热捧创新产业


1,创新企业数量进入转折点:


截止到2021年第三季度,中国创新产业的股权投资交易数4683起,投融资交易额为9522亿元,已经高于2020年投资交易数4367起,投融资交易额8145.14亿。如果加上第四季度,预计2021年数量和金额都比2020年高出25%左右。

 

截止到2021年11月11日,超过10亿美元的新增独角兽企业91家,比2020年的59家多出54%。论数量上,还是资金上,2021年创新产业都达到了增长,创新企业数量也进入转折点,初步扭转了自2015年以来创新企业数量减少的态势。

 

来源:IT桔子、老板云智库

 

2,城市集中效应明显


地区分布上创新企业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其中北京一骑绝尘,成为创新企业最多的地区。随着北交所的成立,预计未来北京的集中效应会更加明显。

 

来源:IT桔子、老板云智库

 

3,行业集中效应明显

 

创新产业在行业中多集中在企业服务、医疗健康、先进制造、电子商务等领域,因为中国许多行业正走向全球技术前沿,如5G(通信技术)、AI应用、硬件制造等科技领域已经具备一定优势,同时涌现出一批具有突破性创新力的企业。在互联网服务领域,中国也有不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

 

来源:IT桔子、老板云智库

 

 

2021年,受累于疫情肆虐,在全球宏观经济疲软的情况下,中国GDP第3季度仍然实现了4.9%的增长,成为为数不多正增长的经济体之一。随着内外部环境变迁,中国确定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战略,强调以内需、投资为重要驱动力实现高质量内部发展。国家更加强调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要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这将不断拓宽创新边界,推动新技术加速应用和新商业模式出现,也将为中国企业创业投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为了挖掘未来中国经济中的主题式创业投资机会,我们抛砖引玉,试分析以下五大重点产业赛道。

 

新零售篇

 

根据商务部《走进零售新时代》报告,新零售是以消费者为核心,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为目的,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实现要素全面革新的商品交易方式。近年来在消费升级和技术升级的驱动下,新零售的模式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零售企业开展要素变革的探索,以提升经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不断适应和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市场规模分析:预计2022年新零售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8万亿元


我国新零售起步晚,但发展强劲。我国新零售业务起步于2016年,多家实体零售企业开始尝试接入美团、饿了么,门店开始使用互联网技术改装,电商也纷纷试水线下门店,同时购物中心和便利店进入高速增长期。根据易观研究院数据,2017-2019年新零售行业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15%。零售行业包括B2B、直销、大型超市、便利店、专营店、杂货店及其他,个人/家庭食品消费为3.91万亿元,生鲜电商同城零售为1600亿元。随着5G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支持政策的落地,新零售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预计到2022年,新零售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8万亿元。


零售行业增速趋缓,规模依然可观


在过去20年间,随着我国国民可支配收入和人口的不断增加,零售市场的消费总额也持续提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得益于国内有效疫情防控政策,2020年,我国的零售市场消费总额已达39.20万亿元,远超美国4.897万亿美元的消费总额。自2008年以来,我国消费品增速基本保持在8%以上,同比增速在2008年达到顶峰21.6%。近些年来增速有所放缓,但零售消费规模依然十分可观。

 

2011-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老板云智库

 

在零售业巨大的市场规模以及当前消费升级,传统零售业萧条、网购零售增速放缓的情况下,2018年为新零售发展的高潮时期,全年投资事件92起,投资金额达154.0亿元。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非接触经济”兴起,2020年新零售在资本寒冬的影响下仍然发生投资事件45起,投资金额121.6亿元。

 

2016-2021年10月中国新零售投资事件汇总

数据来源:IT桔子,企名片,老板云智库

 

二级市场表现:2020年新零售板块指数整体呈上行后下跌趋势


2020全年,新零售板块指数总成交量1007.13亿股,总交易金额达1.16万亿元,截至2021年10月29日,新零售概念指数跌至年初的16.86%,整体交易曲线呈现先波动上行后持续下跌的趋势,2021年新零售板块未跑赢上证指数。

 

2015-2021年10月新零售指数

数据来源:WIND,老板云智库

 

社区经济篇

 

“社区”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1887年提出,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群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经济是一种以社区范围内的居民为服务对象,以便民、利民,满足和促进居民综合消费为目标的属地型经济形式。

 

在中文互联网领域较多使用“本地生活”代指社区经济。本地生活聚焦日常生活需求,覆盖餐饮住宿、电影票务、商超零售、洗衣家政、社区服务、同城配送等消费服务场景,具有高频、刚需的特性,其流量获取、流量变现的商业模式已经较为成熟,并经历过众多玩家的多轮拼杀,可谓是互联网行业的“兵家必争之地”。

 

 

市场规模分析:预计2025年本地生活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5.3万亿元人民币


我国社区经济起步较早,但发展呈现分阶段分时期特征。我国本地生活起步于2000年初,参与者众多,重点领域在“到店”服务,餐饮、休闲娱乐、电影票务等各类到店消费服务场景逐步由线下向线上转移。代表性玩家有美团网、拉手网、窝窝团等,数量最多时玩家数目超过5000,故也被称为“千团大战”。到2018年以后,新零售带动本地生活来到3.0时代,得益于逐渐完善的“最后一公里”配送网络,服务品类由餐饮迅速拓展到生鲜、医药等零售商品。基于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的应用,无人零售等新零售方式也层出不穷。本地生活消费场景逐渐打通线上线下,人、货、场的数字化程度持续提升。

 

根据艾瑞咨询调研,到2025年,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将从2020年的19.5万亿元人民币增长到35.3万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为12.6%。同时,本地生活服务在线上渗透率方面,具有增长空间,将由2020年的24.3%,增至2025年的30.8%。

 

2016A-2025E中国本地生活市场规模及增速(万亿)

 

 

本地生活产业链:包含了基础设施、安全服务、社会管理等细分环节


本地生活从参与者角度来看,包含了O2O平台、消费者、线下本地商家。本地生活平台一边为消费者,另一边为线下本地商家。按照商品/服务交付的场景不同,本地生活可以分为到店和到家两类。平台两端具有强大的跨边网络效应,即越多的商家将会吸引越多的消费者,反之亦然,因此很容易形成强者愈强的局面。本地生活平台需要有效地兼顾用户与商户的需求,助力双方实现增值。


本地生活到店模块,聚焦店铺中的商品/服务交付。消费者通过线上平台在线购买并支付/预订某类商品/服务,体验/消费在线下店中完成。到店包括线上餐饮、商超、到店洗衣、到店美容美护、线上休闲娱乐、线上婚庆、线上亲子、线上教育、线上电影。


本地生活到家模块,聚焦上门商品/服务交付,商品交付/服务产生的场所在社区之内,且必须同时涉及线上流程及线下产品消费或服务体验。到家包括餐饮外卖、家政维修、上门美护、送洗服务、商超宅配服务。

 

中国本地生活产业链图谱

数据来源:艾瑞研究院,老板云智库


电商巨头和传统零售品牌企业纷纷探索新零售,同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资金进场


在本地生活巨大的市场规模以及高频刚需的背景下,虽然本地生活平台已经形成固有市场格局,但各路玩家仍然在各细分领域精耕细作,2015年为本地生活赛道在资本市场的一波小高潮,全年投资事件超过1000起。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近两年融资事件规模有所下降,但马太效应逐渐显现,融资金额逐年攀升。2020年本地生活在资本寒冬的影响下仍然发生投资事件603起,投资金额1425.4亿元。


2010-2021年10月中国本地生活投资事件汇总

数据来源:IT桔子,老板云智库

 

新科技篇

 

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60%,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挑战,也带来一系列新机遇。


2021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列为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首位。战略科技力量在中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中起到关键作用,拥有一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国家科技的发展至关重要。重大战略性科技领域,往往面临投资强度大、投入周期长、技术难度高、学科交叉广等问题,市场机制无法保障有效的科技资源投入,需要依靠国家统筹规划布局和长期稳定投入,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多学科、建制化优势。


我国产业结构也在持续优化。2009年以来,传统周期行业指数市值占比由48%下降到25%,科技行业指数市值占比由2%上升至11%。消费、医药、信息行业占比明显上升。


我国主要行业市值变化(亿元)

 

数据来源:EDGAR数据库,GIEC,罗兰贝格,老板云智库

 

市场规模分析:预计2025年全球前沿科技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2万亿美元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在2021年2月25日发布了《2021年科技创新报告》。根据报告数据,全球前沿技术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3500亿美元,到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会超过3.2万亿美元。


在前沿技术中,市场收入最高的是物联网。2018年市场规模达到1300亿美元,未来五年可能增长到1.5万亿美元,约占前沿技术收入的一半。未来扩张的另一个领域是工业物联网(IIoT),它将多种互联设备用于各种形式的制造,例如,用于未来的空客和波音工厂,或亚马逊的仓储,或自动驾驶拖拉机的农业。工业物联网将改变许多行业,包括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农业、采矿、运输和医疗保健。


前沿科技市场规模估计(十亿美元)

数据来源:UNCTAD,老板云智库

 

中国R&D支出年均复合增速达12.5%,同期美国R&D支出年均复合增速不到4%


当今世界的前沿科技研究,越来越离不开科研基础设施与高端精密设备的大量投入。国家在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是科研成果的前提保证。


2019年美国R&D国内支出达到5819亿美元,位于世界第一;中国R&D国内支出达到2917亿美元,位于世界第二;其次为日本、德国、韩国等。2011年至2019年,中国R&D支出年均复合增速达到12.5%,同期美国R&D国内支出复合增速不到4%。按照2011年以来中美R&D国内支出的复合增速测算,2027年前后中国在研发的整体资金投入就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中美科研经费增速对比

数据来源:OFCD,老板云智库

 

科技投入和改革将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速是指经济增长过程中除了劳动力数量提升和资本提升以外的所有效率提升。高技术制造业的产值增长更多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来拉动,而非资本投入。老龄化社会或造成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下降。

 

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仍在进行中,这一过程往往更依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非资本投入。未来面对新变局,经济增长的关键回归到全要素生产率,重视科技投入和加大改革力度将会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数据来源:WIND,老板云智库

 

中国产业升级发展阶段叠加自主可控的政策要求,新科技方向呈现长期增长趋势

 

在目前中国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加之2018年以来的中美贸易摩擦,中国持续加强对于以科技为核心的各领域发展,一方面转换身份向国际产业链上游探索,一方面加强科技层面国家安全能力,达到中国制造自主可控的宏观目标。各路玩家在各细分领域精耕细作,共同耕耘中国科技发展的宏伟篇章。2017年为先进制造赛道在资本市场的一波小高潮,全年投资金额超过3000亿人民币。2020年后,伴随中美贸易摩擦对经济增长、就业和贸易等造成重大负面冲击的同时,也给中国科技企业带来了历史性的加速发展机遇。2020年先进制造在资本寒冬的影响下爆发式增长,发生投资事件904起,投资金额7674.6亿元。截至2021年10月,投资规模有所回落,但仍然突破3000亿元。

 

2010-2021年10月中国先进制造投资事件汇总

数据来源:IT桔子,老板云智库

 

碳中和篇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碳中和是指人为二氧化碳这一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吸收达到平衡,使得大气中不再增加新的人为二氧化碳排放。事实上,碳中和的国家目标对于经济活动中大多数单个主体而言已经意味着需要实现零碳。

 

全球人类活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数据来源:EDGAR数据库,GIEC,罗兰贝格,老板云智库

 

市场规模分析:预计2050年碳中和相关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万亿元

 

中国零碳能源转型将在七个领域催生巨大的投资市场,包括再生资源利用、能效、终端消费电气化、零碳发电技术、储能、氢能和数字化。到2050年,这七大领域当年的市场规模将达到近15万亿元,并为中国实现零碳排放贡献累计减排量的80%。

 

与此同时,在2020年到2050年间,将有70万亿元左右的基础设施投资被直接或间接地撬动,包括发电侧大量的光伏和风电装机、容量持续增长的跨区输电通道、数量在千万量级的5G基站建设、物联网相关基础设施、交通领域加氢站和电动车充电站的加速布局,以及高铁、城际铁路的大规模扩展等。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分析,未来30年,中国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仅在能源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资规模将达到100万亿元。

 

2020-2050年间基础设施投资分布

数据来源:中国投资协会,落基山研究所,老板云智库

 

碳中和承诺的四个路径:2060承诺“比你想象得更近”


根据清华大学气候研究院《中国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2020年10月发布),中国实现低碳转型有4个路径:


①政策路径:落实并延续2015旧版本2030年中国自主贡献目标,这一路径下,中国CO2排放量将于2030前后达峰;


②强化政策路径:在2020年更新版本的中国自主贡献目标中,加大2030年减排承诺(图表2所示),这一路径下,中国CO2排放量将于2030年前达峰,2025年后进入平台期;


③2℃路径:按照《巴黎协定》全球温升最低要求,2050年实现与温升2℃目标相契合的减排路径,在这一路径下,中国CO2排放量需要于2025年前达峰;


④1.5℃路径:按照《巴黎协定》全球温升理想状态,2050年实现与温升1.5℃目标相契合的减排路径;在这一路径下,中国CO2排放量需要从2020年起进入下行通道,2050年将基本实现CO2净零排放,全部温室气体深度减排。


上述四种路径面临的两难在于:一方面,长期执行“政策路径”或“强化政策路径”无法实现《巴黎协定》2050年最低温升要求,也无法实现2060碳中和承诺;另一方面,如果减排路径直接向2℃或1.5℃路径靠拢,由于能源与体系的惯性以及经济稳增长的需要,可执行行性低。因此,清华大学气候研究院建议的“长期低碳转型”路径是上述基础路径的叠加:2030年前执行“强化政策路径”,其后加速向“1.5℃路径”靠拢。在“长期低碳转型”路径下,中国将于2050年基本实现CO2净零排放,于2060年实现全部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碳中和)。因此,碳中和承诺实质上并非2060年才得以验证的“远期支票”,要兑现这一承诺,2030年前我们需要看到CO2排放量拐点出现。
 

中国实现低碳转型的四个路径

数据来源:清华大学气候研究院《中国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老板云智库

 

二级市场表现:2020年碳中和板块指数整体呈持续上升趋势

 

2020全年,碳中和板块指数总成交量1794.25亿股,总交易金额达1.59万亿元,截至2021年10月29日,新零售概念指数涨至年初的31%,整体交易曲线呈现持续上行趋势,2021年碳中和板块跑赢上证指数。

 

2015-2021年10月碳中和指数

数据来源:WIND,老板云智库

 

企业服务篇


企业服务是指面向企业(服务对象为企业)的服务。C2B类型占比较小,可以近似等同于B2B类型服务。企业服务包罗万象,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特征为企业数字化。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指企业利用新一代数字技术,将某个生产经营环节乃至整个业务流程的物理信息链接起来,形成有价值的数字资产,通过计算反馈有效信息,最终赋能到企业商业价值的过程。互联网在ToC消费领域带来翻天覆地变化后,早已将触角触及ToB领域,导致企业走向以“链接和获客”为主的初级数字化。随着客户的增多、触点的增多、流量的日益昂贵,企业重视客户体验与客户旅程成为必然,而云服务、AI、物联网、低代码、音视频等技术已经成熟,必要性和可行性均已具备,企业数字化成为必然趋势。

 

国家在大力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在十四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并在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单独成篇,首次提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这一新经济指标,明确要求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由2020年的7.8%提升至10%,可见数字经济分量之重。各地方政府也在积极部署并推进数字化转型的战略目标,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经有超20个省市对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出目标规划。
 

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诸多问题:需求千人千面,难以一蹴而就

 

在数字化转型实践中,企业从前期投入阶段,到中期内化阶段,到后期输出阶段,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根据浙商证券咨询调查,主要问题包括:

 

定义不清(数字化转型和信息化的区别是什么,是不是包括业务模型变革);

 

目标难定(对数字技术的能力并不清楚,对要考虑的市场边界也是模糊的);

 

选项过多(数字化转型的切入点众多,从哪入手以及沿着什么路径推进,不容易理清);

 

机制不足(传统企业条块划分的运作机制并不适合推动数字化转型:牵头部门选择、组织机制协同、IT和业务分工、数字化转型部门设立等都是企业推动数字化转型时要考虑的内容);

 

能力缺失(传统企业理解并掌握AI,IoT,5G等技术困难)等。

 

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占GDP比重持续增长:预计到2021年达47.6万亿元

 

近十年来,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为核心的增长极之一。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由2005年的2.6万亿元扩张到2020年的39.2万亿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逐年提升,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2005年至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由14.2%提升至38.6%,2020年占比同比提升2.3个百分点。

 

2016-2021中国数字经济总体规模及占GDP比例

数据来源:中国信通院,老板云智库

 

企业服务产业链:包含了基础设施、安全服务、社会管理等细分环节

 

企业服务产业链包括上游的芯片厂商、硬件厂商、基础软件厂商,中游的中台软件厂商、云服务商、应用软件厂商、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及下游的行业用户。

 

上游部分是企业服务硬件部分提供芯片及其组件、关键IT设备硬件和基础软件的厂商。其中关键IT设备硬件厂商包括服务器厂商、存储设备厂商、感知设备厂商、网络通信设备厂商等。基础软件厂商包括操作系统厂商、中间件厂商、安全软件厂商、数据库厂商等。

 

中游部分是为企业提供业务软件应用支撑平台、应用软件产品和服务及行业解决方案的厂商,包括中台软件厂商、云服务商、应用软件厂商和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其中,中台软件厂商包括人工智能产品厂商、物联网产品厂商、工业互联网产品厂商、工业自动化产品厂商等。

 

产业链下游是行业用户,包括金融行业、医疗行业、制造业、教育行业、能源行业客户等。

 

中国企业服务产业图谱

数据来源:艾瑞研究院,老板云智库

 

企业服务赛道长期增长,2020年新冠疫情进一步催化了企业数字化落地拓展

 

在数字中国宏大叙事的背景下,加之国外成功案例,各路玩家在各细分领域精耕细作,共同耕耘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宏伟篇章。2016年、2017年为企业服务赛道在资本市场的一波小高潮,全年投资事件超过2000起。2020年后,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增长、就业和全球贸易等造成重大负面冲击的同时,也给企业数字化转型带来了历史性的加速发展机遇。2020年企业服务在资本寒冬的影响下仍然发生投资事件1621起,投资金额3065.72亿元。截至2021年10月,投资金额更是突破5000亿元。

 

2010-2021年10月中国企业服务投资事件汇总

 

数据来源:IT桔子,老板云智库

 


 

正如《2021中国创新创业生态发展蓝皮书》所指出,随着国家各项支持政策落地,新经济和实体经济将进一步深度融合,展现出更为丰富多彩的应用场景,呈现出全新的发展趋势。包括新零售、社区经济、新科技、企业服务等领域将呈现全新的产业机遇,同时也有必要对行业市场规模、发展现状、投资前景、行业未来发展做出基于多层数据的科学预测。

 

2021年,世界在震荡中前行,危机和新生并行,焦虑与希望同在,但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止,各行各业踏上回归、重塑、转型、升级之路,万物向新的乐曲奏响。

 

展望未来,经济发展要素的相互贯通为中国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消费循环中各个环节的打通,为中国创造了新的需求点。在中国着力扩大国内市场、培育内需循环的政策背景下,新经济行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样地,产业创新者需要接受考验的链条变得更长,维度更多。

 

天九共享集团将进一步发挥互联网和数据优势,不断夯实行业研究基础,为创新创业企业做好创新型服务工作,助力企业新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