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债1300亿!昔日“中国第一民企”,破产重整!

财富故事
02-11 14:40

 

这一天,还是来了。

 

2月7日,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发布苏宁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苏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苏宁置业集团有限公司破产重整案件信息与一债会公告,三家公司于2025年1月26日由南京中院受理破产重整。

 

这意味着,苏宁集团将正式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内容图片

 

根据2023年报显示,苏宁电器资产总额1249.6亿元,归母净利润却亏损57.03亿元,负债总额高达1344.79亿元。

 

危机早已浮现。大摩财经获得的一份苏宁易购母公司苏宁电器2020年中报显示,早在2020年上半年,苏宁电器的总负债规模就达到3000亿元,其中有息债务规模接近1800亿元,但彼时苏宁电器手头现金仅248亿元。

 

还有苏宁易购,数据显示,2021年-2023年,ST易购资产负债率分别为81.83%、89.22%、91.67%。

 

内容图片

 

逐渐走高的债务中,随着发行的债券、票据陆续到期,苏宁系面临的,是偿债高峰期。

 

遥想1990年12月,张近东以10万元自有资金创办了苏宁。30年后,当年那个卖空调的的小店,已经发展成一个横跨零售、物流、金融、地产、文创和体育的庞大“苏宁系”。

 

内容图片

 

2004年深交所敲钟时,张近东或许想起了宁海路店里的老式算盘。那年苏宁上市募资4亿,后来门店数量从34家暴涨至2012年的1700家,把“美苏争霸”(国美vs苏宁)演成了商战连续剧。彼时的苏宁就像拿着无限子弹的战士,每到一地便用“价格屠刀”砍得本土家电卖场片甲不留。

 

2013年,马云与王健林的“亿元赌约”犹在耳边,苏宁却已慌不择路地跳上电商牌桌。从“苏宁电器”更名“苏宁云商”开始,这场价值3000亿的转型实验逐渐失控。

 

买买买综合征:国际米兰、PPTV、天天快递……张老板的购物车装满“互联网+”时代的焦虑。

 

线下反攻线上:2017年“智慧零售大开发战略”豪言开2万家店,结果乡镇市场的苏宁小店成了“烧钱无底洞”。有人算过,那些年苏宁每天开门就亏掉三辆保时捷911。

 

“当年国美黄光裕在监狱里看财报,估计都替老对手捏把汗。”某零售老兵调侃道,“这哪是转型,分明是开着波音747玩特技翻跟头。”

 

2015年,阿里283亿战略投资苏宁,被戏称为“马云给张近东的彩礼钱”。但这份甜蜜只维持到2017年——当苏宁反向投资200亿给恒大地产时,戏剧性拉满的资本联姻变成了“中国好老乡互相挖坑”的黑色幽默。

 

内容图片

 

当苏宁忙着给线下门店穿“数字化马甲”时,拼多多用“砍一刀”砍出了下沉市场新大陆。苏宁易购APP上那些花哨的AR试家电功能,终究败给了大妈们“帮我点一下,送你两鸡蛋”的朴素经济学。

 

从足球俱乐部到影业公司,苏宁的跨界姿势堪称“教科书级翻车”:

 

收购国际米兰?球迷欢呼三年后发现,球队战绩和苏宁股价成了难兄难弟。

 

控股PPTV?烧光50亿才明白,视频网站不是卖电视的周边产品。

 

“这就好比卖煎饼的非要开芭蕾舞学校”网友毒舌评论,“最后饼没烙好,还把面粉撒舞台上了。”

 

内容图片

 

辞任董事长后,张近东极少公开露面。那个曾在镜头前豪言“苏宁要做亚马逊+沃尔玛”的男人,或许终于懂了黄光裕出狱时的沉默——

 

零售业的王座,早被直播电商的火箭送上了火星。

 

多年前,乘着消费大潮的东风,苏宁成为了“家电连锁第一股”。那时候,淘宝才成立一年,京东的电子商务尚处于起步阶段,拼多多的黄峥刚刚硕士毕业。彼时的苏宁,唯一的对手只有国美。

 

2013年和2014年,苏宁甚至两度位列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首,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民企”。

 

内容图片

 

但如今,这些光环几乎都暗淡了。

 

当南京新街口苏宁旗舰店的玻璃幕墙映出最后一缕夕阳,这个曾经的中国零售地标,正在上演现实版《红楼梦》:

 

它告诉我们,价格战能赢得市场,却赢不了时代;

 

它提醒我们,资本游戏能堆出帝国,也能垒成坟墓;

 

它证明,即便把门店开成银河战舰,若掌舵人看不清潮水方向,终究要搁浅在数字化的沙滩。

 

最后,请允许我篡改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的经典句式:

 

不要问新街口的钟声为谁而响,它正为每个盲目扩张的野心家敲响。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