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亿比亚迪背后,王传福杀疯了!

财富故事
12-01 13:21

 

最近三年,王传福迎来了事业的高光时刻。

 

 

从第一台新能源车到第500万台,比亚迪用了15年;而从第500万台到第1000万台,比亚迪只用了15个月。毫无疑问,如今市值超8000亿的比亚迪,是中国新能源车企的执牛耳者。

 

但是回顾过去,比亚迪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

 

2003年刚提出造车时,无数投资人反对,甚至有人威胁要抛售全部股票;2010年向新能源激进转型时,比亚迪净利润和股价双双大跌,甚至还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经销商“退网门”;2019年新能源车行业普遍被看衰时,比亚迪和蔚来一样处于生死攸关的时刻,甚至一些车企还把招聘摊位摆到了比亚迪的大门口。

 

“敢想、敢干、敢坚持,才让比亚迪走到了今天。”在昨天比亚迪30周年纪念发布会暨第1000万台新能源车交付仪式上,王传福总结了比亚迪的创业经验。

 

 

敢想敢干

 

所有的伟大,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

 

在1994年创办比亚迪之前,王传福曾是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最年轻的副处级干部,后来被派到深圳担任一家电池公司的总经理。在深圳敢为人先的氛围下,王传福发现镍电池的产业需求,便决定自己下海创业。

 

做出这个决定并不容易。从贫困的农家子弟,成为国企干部,王传福放弃铁饭碗的机会成本并不低。身边的大部分亲朋好友也纷纷相劝,“你没有资源,没有背景,辞职创业太冒险了”。

 

但1994年11月18日,王传福还是拉起一支20人的小团队开干了。“我们当时连营业执照都还没有领到,一直到95年年初才办下来。”王传福回忆道。

 

 

尽管拿到一些启动资金,但是对于当时的比亚迪来说,要想建成一条完整的日本自动化电池生产线还是相当吃力。“没有抵押物,当时银行也贷款不了,我们只能自己创造条件”。

 

王传福的解决方法就是只买关键设备,其他环节依靠人工完成。正是靠这种“人+夹具“的生产模式,比亚迪最后在产品品质差不多的情况下,产线投入只有日本企业的1/15,把镍电池的销量做到了全球第一。

 

锂离子电池的生产也是如此。尽管当时锂离子电池的技术门槛很高,中国还没有实现产业化,但比亚迪还是靠成立中央研究部、重金引入研发设备等方式,在锂电池行业杀出一条血路,成为全球头部的锂离子电池生产企业。

 

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最近提到,雄心壮志是一家企业成长的最大驱动力,回看比亚迪造车的决策也是如此。

 

早在1996年,王传福就曾尝试把电池装在汽车上,随着研究试验的深入,王传福认为发展新能源汽车大有前途。

 

“当我们把电池做到世界领先,我们开始思考更长远的未来,开始寻找一个与电池相关的更大的产业。当时汽车刚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我想中国有十几亿的人口,未来的汽车市场规模肯定很大,但中国是一个煤多油少的国家,汽车市场发展后,石油只能靠进口,国家的能源安全将是个大问题。

 

还有那时候马路上跑的都是外国车,几乎看不到国产车。在燃油车的三大件上,特别是发动机技术,中国汽车落后国外几十年,要是跟着国外品牌做燃油车很难赶上,所以我断定绕过燃油车,发展新能源才是中国汽车发展唯一的出路。”王传福谈到。

 

正是这种对国家战略安全和能源技术发展前瞻性的判断,让王传福在2003年发起对西安秦川汽车的收购,正式杀入汽车行业。

 

收购消息公布后,王传福的电话被投资人打爆。大部分是反对的声音,“你对汽车一窍不通,连驾照都没有就敢造车,这不是拉我们一起上赌场吗?”甚至还有一位香港的基金经理威胁王传福,如果后者不放弃收购,他就抛售持有的全部比亚迪股票。

 

正如三年前雷军造车被所有人反对一样,“虽千万人吾往矣”,王传福最后还是力排众议,完成了收购。

 

“我早已下定决心,下半辈子就干汽车,而且就是干新能源汽车!王传福在发布会上谈到。

 

优秀企业家敢想敢干的特质,在这一刻展现得淋漓尽致。

 

敢于坚持

 

坚持梦想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不得不说,王传福提出造新能源车的时间太早了。那个时候,中国刚加入WTO不久,各种外资、合资、自主燃油车品牌开始抢占中国市场,电动车由于产业不成熟,很难获得主流消费群体的青睐。

 

但是王传福也不执拗,他不但敢于坚持,而且善于坚持。“当我们开始造车之后,才发现造车真的很不容易。我们是汽车行业的新人,燃油车都没造过,更别说造新能源汽车,所以我们选择了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造燃油车,先学会怎么造车,摸清楚里面的门道,另一条路就是同步着手电动汽车的开发,提前储备技术。”王传福谈到。

 

正是凭借燃油车、锂电池、手机代工等业务的反哺,比亚迪才能一直坚持到新能源车爆发的那天。

 

不过坚持梦想的道路还是充满了寂寞与心酸。

 

2008年,比亚迪提出三大绿色梦想,意图打通从光伏到储能,再到电动车的产业链。次年,比亚迪就推出了全球首款量产的插电式混和动力汽车F3DM,后来又推出中国首款量产的纯电动车E6。

 

但由于资源倾斜给新能源业务,比亚迪燃油车的上新出现困难。2010年,为了完成年度销售目标,比亚迪还向经销商压货,一度引发数百家经销商“退网”,最终年度销量只有预期的一半,股价和利润双双大跌,王传福迎来事业第一个至暗时刻。

 

也是从那一年开始,比亚迪坐了十年冷板凳。后来同期的中国汽车品牌都已经卖到月销10万辆时,比亚迪的月销还是一直在3万到4万辆之间,一度被大家嘲笑为“比3万”。

 

 

“大家不相信新能源,我们就率先推出城市公交电动化;大家说我们车不好看,我们就设计出Dragon Face的龙颜美学;大家对续航里程有焦虑,我们就不断提升电池的性能,更新DM技术……”王传福谈到,比亚迪沉寂的十年,并非毫无精进的十年,而是苦练内功的十年。

 

即使坚信新能源的选择,但销量长期上不去,还是让王传福和他的团队一度怀疑自己。

 

特别是2019年,新能源车行业再次被普遍看衰,蔚来李斌更是被戏称为“2019年最惨的人“。比亚迪的状况也不容乐观,当年利润同比下降40%,很多员工相继离职。

 

“甚至有些车企直接把招聘的摊位摆到我们大门口,挖走了我们许多培养了多年的技术骨干。我心里很想留住他们,但那个时候我给不了他们希望,因为我自己内心都不知道还能不能等到明天”。去年王传福谈到2019年的至暗时刻时,一度哽咽。

 

所以做出一个选择很容易,但当你为了这个选择,拼尽全力都等不到结果,还要咬牙坚持,那才是真正的不容易。

 

技术为王

 

“比亚迪有一个技术鱼池,里面养了很多鱼,市场需要时就捞一条出来。”对于比亚迪的技术创新,王传福有一个“鱼池理论”。

 

而比亚迪敢于坚持新能源梦想的背后,正是长期坚持技术创新,给了他们底气。

 

2020年,特斯拉连续实现四个季度盈利,被纳入标普500指数,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始爆发。与此同时,比亚迪十多年的技术沉淀也开始厚积薄发。

 

从2020年推出刀片电池,到2021年推出DM-i超级混动系统,再到2023年推出易四方动力系统,比亚迪实现了多项技术的世界级创新。再加上强大的制造和成本控制能力,比亚迪旗下产品的销量迎来爆发——2022年3月,月销突破10万辆;2024年10月,月销突破50万辆,刷新了中国品牌的纪录。

 

 

“技术攻坚这条路要保持战略的定力,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只要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王传福在比亚迪30周年纪念会上谈到。

 

自比亚迪成立以来,王传福就对技术研发相当重视。早年为了培养招进来的大学生,比亚迪每年花费几千万,采购各种品牌的汽车,让他们拆车研究,这就是比亚迪非常有名的“拆车文化”。正是这种“拆车文化”,让比亚迪快速培养了一大批出色的工程师。即使在最困难的2019年,比亚迪扣非净利润只有两个多亿,但王传福还是在研发上砸了80多亿。

 

截至目前,比亚迪已经有11大研究院,囊括11万名工程师。在今年招收的大学生中,硕士博士的占比接近70%,研发人员的占比接近80%。

 

与此同时,比亚迪还组建了技术科学研究院,有一批工程师专家研究数学、物理与材料学等技术科学,从底层的基础理论去找到技术的解法。

 

“这些技术人才加入后,我们无条件地鼓励他们去搞各种各样的研究课题。他们跟我报项目的时候,我也很愿意和他们一起讨论,让他们先去试一试,只要方向没错就放手干。”王传福认为,没有开放包容的氛围,早期创新无从谈起。

 

而正是这种开放包容,才能让比亚迪的创新生生不息。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中注明来源及作者名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分享内容、图片侵犯到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或删除,您可以发送材料至邮箱:service@tojoy.com